张亚勤:从“神童”到“微软主席”

日期:2013-08-29 浏览:992 来源:品牌中国网

  让智慧起舞

  2006年1月,张亚勤从微软总部回国,出任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回来之后,他忽然发现办公楼里多了很多成员,大多数人都不认识了。如何管理这支IT精英队伍成为张亚勤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张亚勤平素最爱看《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和《黄帝内经》,认为从中可以领会人生和健康之“道”。作为根植中国的外企高管,张亚勤致力于在“国际标准”的价值观与传统智慧之间寻找所有的“交集”。打造中国区架构需要得到公司层的支持,从比尔·盖茨、史蒂夫·鲍尔默到每个产品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张亚勤充分利用《孙子兵法》向总部争取资源。《孙子兵法》曰:“道、天、地、将、法”。张亚勤诠释道:“首先要有‘道’,所谓‘道’,就是在中国做研发有道理,讲清楚了利害关系,微软在中国逐步扩大战略性的研发投入就不再是简单的本地化。”张亚勤和他的同事们反复测算每个项目的“中国价值”,突出中国研发的比较优势。

  与此相对应,张亚勤对领导力的解读也极具内省色彩。在他看来,成功的团队领导者有如下共性:强烈的使命感;信心——自信和他信;简化问题的能力;判断力和果断决策的能力;良好的心态,平衡内心和外部世界的能力。他很认同微软的风格:主张简化问题,不要把问题复杂化。

  得益于张亚勤卓越的管理才能,经过十年的发展,微软在中国的研发团队从最初的十几人扩张到了今天的3000多人。2010年1月,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升格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成为除了在美国本土外职能最全、人数最多的研发机构。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的统计,微软进入中国以来,对中国IT产业的贡献额已经超过了1500亿元人民币,占到了整个中国IT产业总贡献额的三分之一。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为张亚勤的新书《让智慧起舞》所做的序言中写道:“以我的观察和体会,一个优秀的技术专家如果能成长为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对科技企业非常重要。然而,这种转化并不容易。张亚勤是一个成功的代表,他原本是一个科学家,在技术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但他更是一个出色的技术管理者,在他的统领下,微软公司在华研究机构不断发展,跻身于世界一流行列。”

  决战“云”之端

  2008年,经过多年积累和持续探索,微软公司正式发布了完整的云计算平台——Windows Azure(蓝天),这其中包含着张亚勤和他的研发团队做出的贡献。

  与众多专家的认识不同,在张亚勤看来,未来计算在“云”+“端”。纯“云计算”并不是启动计算未来的“万能钥匙”,“云+端”共存、“云+端”互动才是未来计算架构的发展趋势。

  云计算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张亚勤兴奋地说:“经过多年的沉淀和持续的探索,云计算终于开始成为一种全球IT产业共同应和的主流声。”他坦言,其实做IT的就是玩四个参数:通讯、存储、计算、数据。这四个东西,我们要使其达到一个最好的动态均衡。然后,让用户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体验。云计算也是如此。

  当科技企业开始跟风“云计算”的时候,微软已经走在了这个领域的前列。张亚勤对“云计算”的研究一直都没放松,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建议微软全球做出战略调整,微软全球表示未来几年将会把80%的资源倾斜到云计算上面。

  张亚勤还透露,微软近期的技术创新将着重于三个方面:一是三个产业的融合,即PC、互联网和移动产业的融合;第二个就是“云和端”,云是指互联网,端是指各种不同的智能设备,即手机的屏幕、电视的屏幕和PC的屏幕的融合;三是推进IT创新的全球化。

  张亚勤擅长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习惯记录那些突现的灵感。对于他来说,在微软,挑战无处不在,而越大的挑战越能激发他的灵感和斗志。

  随着微软亚太研发力量在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已成为微软全球战略中心。张亚勤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中国的国力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是开始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的时候了。”他一再强调“软实力”,“过去我们更多靠的是制造,靠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实现真正的持续增长,单靠这个是不够的,我们要从‘制造’走向‘智造’。”

  (撰文:毕淑娟)

  ·链接

  张亚勤,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出生于山西太原,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工程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1997年成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1999年回国加盟微软中国研究院,任首席科学家。2006年,成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2012年,在他的领导下,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软件外包业务突破2亿美元,并在全球启动了“微软云加速器”计划,面向中国的科技初创企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导师资源以及计算资源,帮助高科技企业加速发展。2013年1月,张亚勤入选“2012中关村十大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