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从“神童”到“微软主席”

日期:2013-08-29 浏览:979 来源:品牌中国网

1.jpg

  在中国乃至世界IT界,很多人把微软全球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列为一个时代“中国梦”的代表人物——70年代的“神童”、80年代“出国留学”、90年代“回国创业”、新世纪的“IT精英”……

  幸运的“神童”

  1966年,张亚勤出生于山西太原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幼年时期就显现出非凡的记忆天赋。与普通孩子的死记硬背不同,张亚勤的记忆是影像式的记忆,在脑海中保留一幅图画,回忆的时候照着图画念就行,像放电影一样。

  1978年,12岁的张亚勤以数学满分的成绩通过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考试,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1986年,硕士毕业的张亚勤远赴美国,来到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电子工程专业。仅仅三年时间,张亚勤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他的博士论文成为华盛顿大学历史上唯一一篇满分的博士论文。

  毕业之后,张亚勤先后在美国两个著名的实验室工作。1997年,年仅31岁的张亚勤当选为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院士。这是全世界电气和电子研究领域的学术荣誉,而这也使得张亚勤成为IEEE一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

  但是,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底下,张亚勤都不愿意别人给自己贴上“神童”的标签。

  1998年底,时任微软公司副总裁的李开复透露了微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基础研究院的意愿,并希望张亚勤能回国一起创业。几乎没有太多考虑,甚至没有问报酬,张亚勤便卖掉了美国的房子车子,举家回国,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创始人之一。

  比尔·盖茨最器重的中国门生

  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在微软内部有“拜师”的传统,而张亚勤所拜的导师正是比尔·盖茨。在盖茨从微软退休的告别晚宴上,唯一被邀请的华人就是张亚勤。

  2000 年6 月底,张亚勤第一次独立向老板盖茨汇报研究院一年来的成绩:50 多人的研发团队贡献了80 余篇论文、40 项美国专利、60 项新技术……这些数字让盖茨惊呆了,原定1小时的汇报被延长了40 分钟。最后,这位微软创始人给出了少有的超高评价:“你们做了令人难以置信和惊人的工作。”

  2003 年11 月,微软总裁鲍尔默和张亚勤聊起了他的新想法——进入移动领域,并表示盖茨和他都觉得张亚勤是领导这个团队的人选。最后,鲍尔默问他:“你有兴趣吗?”

  此时的张亚勤,已经努力把微软中国研究院升级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也已在筹备中。张亚勤倾向于在国内再待几年,但内心又想去尝试一下这个新的领域。而且早在三年前,他就在微软中国研究院设立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研究无线网络,并尝试做这方面的产品转化工作。

  两个星期后,张亚勤与盖茨会面。会谈中,盖茨再次表达了他的想法:“手机会成为移动技术很重要的平台,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很多人第一次接触计算终端,不是个人电脑而是手机,所以,我需要你来做这件事情。”2004 年1 月,张亚勤答应了盖茨的邀请,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负责微软Windows Mobile(移动通信及嵌入式系统)开发业务。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回到总部,我就需要一个Mentor(导师),我找到盖茨,说希望他能做我的导师。他答应了。”张亚勤如是说。

  谈到导师盖茨,张亚勤很兴奋:“他是个很完美的人, 好奇心很强, 特别聪明,同时又很单纯很善良。”

  唐骏说“张亚勤是微软的软实力”。张亚勤却说,这是他从导师盖茨身上学到的:“比尔看问题很深刻,他总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他聊完天,你会感觉整个人很清澈,思路很清晰。”

  张亚勤受命负责微软Windows Mobile业务时,该部门因业务进展缓慢而被称为“粘在骆驼上的一只蜗牛”。三年后,Windows Mobile已占据全球窗体顶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25%的份额——“蜗牛”成长为一头“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