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小米是我职业生涯最后一件事

日期:2013-08-29 浏览:981 来源:品牌中国网

1.jpg

  对雷军来说,“小米”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件事情,干完拉倒!”

  2012年8月16日,雷军在北京798艺术区D-Park广场发布了小米二手机。

  这场景,很像2011年8月16日“小米”首次发布会。上次小米发布会后,“米粉”热情高涨,但媒体、行业内对于小米充满质疑。一年之后,质疑声仍在,但也有了不少认同者。

  雷军回忆,当时很多人认为“软件+互联网+手机”这条路走不通,因为除了“苹果”走过之外“没有人走过”,而“小米”不是“苹果”,大家等着看笑话。一年之后,很多人相信,“小米模式”是“一条可以走通的道路”。

  作为中国互联网业的“活化石”,雷军说自己曾经是“不怕苦,不怕累,人定胜天”,但现在他决心要换一种活法,“我们找对了一个风口,连猪都能飞起来的风口。能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有这么多人知道,就是形势比人强。”

  再出发

  2007年12月的一个深夜,北航北门的柏彦大厦。金山软件的CEO雷军需要做一次告别,他也许想过,这是最后一次待在金山的办公室了。那时候的雷军已成名多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业的“活化石。”

  2011年,金山软件宣布雷军接替求伯君担任董事长,雷军重归金山,他再次站到了舞台中央。

  重回金山后不到一周,雷军作为创始人的小米科技就揭开了面纱。

  2011年8月16日,798艺术中心北京会所的舞台中央,雷军身着黑色T恤和深蓝色牛仔裤,身份是小米科技CEO,他带着“一款顶级智能手机”,对台下八百多名听众讲述它的诞生历史。场地似乎太小,更多的人席地而坐,现场颇为引人注目的场景是“小米限量版工程机”的预售队伍,排了一百多米。

  这场新闻发布会,颇像雷军和小米手机的一场脱口秀,有人觉得这和乔布斯在莫斯康尼会议中心的表演有相当神似的地方,现场有人忍不住喊了起来——“雷布斯!”

  当天现场播出了一个短片,中国互联网的一帮风云人物齐聚一堂。乐淘网CEO毕胜、多玩网总裁李学凌、金山网络CEO傅盛等人,一起摔掉手里的苹果手机,高呼:“我们要小米!”

  这是他们给雷军和小米的礼物。他们都曾接受过雷军的投资,是老友,亦是曾经或者未来的合作伙伴,雷军更愿意称他们为“兄弟”。

  从万籁俱寂到舞台中央的喧嚣,质疑也罢,诘问也好,对雷军来说,媒体的连篇累牍只说明了一个信息:我回来了。

  好学生的怀疑

  雷军一直活在他这一代人的宿命里,一直接受着这样一套规范:从好学生到好员工,从好员工到好领导。

  1969年,雷军出生在湖北仙桃一个教师家庭。18岁时雷军进入武汉大学。为了不落后于人,他戒掉了午睡的习惯,把时间分割成以半小时为单位,为自己制订好每半小时的学习计划。

  20岁,他用两年读完了别人4年才能读完的课程,并包揽学校几乎所有的奖学金。22岁,与人合著的《深入DOS编程》、《深入Windows编程》,成为程序员争相阅读的红宝书,可谓少年成名。1992年雷军进入金山公司,六年后出任首席执行官。在金山,他延续了大学时的勤奋。每天平均工作超过16个小时,这种工作习惯坚持了十多年。

  在他的带领下,金山软件、金山游戏、金山的电子商务,都做到细分领域前几名。但是,金山依然成不了一流公司,甚至连IPO都要苦战若干年。

  怀疑开始在心里生了根。先是对他早年所接受的教育,后来就演变成了对金山的商业道路和价值体系的质疑。“其实在金山后期我就觉得不对了,当你坚信自己很强大的时候,像坦克车一样,逢山开路,过河架桥,披荆斩棘。但是当你杀下阵来以后,遍体鳞伤,累得要死,你会想,别人成功咋就那么容易?”雷军在反思。

  雷军是一个重义气的人。尽管没能成为传奇,金山还是上了市,虽然市值是国内某些互联网大公司的零头。

  张朝阳和雷军心目中的英雄是同一类人。所不同的是,没有包袱的张朝阳抓住了互联网浪潮里的一朵浪花,而雷军则带着少年的不服输劲头,在16年的时间里,认为以己之力,能改变一个产业的宿命。结果什么也没有改变,他心生去意。

  2007年12月,在记者见面会上,雷军用深深的一鞠躬纪念自己任职的最后一天。在中层沟通会上,他连续鞠躬三次,才得以平复员工复杂而激动的情绪。雷军说:“我终于把债还完。”

  他离开了,思考了大半年,对媒体屡次提到“五点反思”:人欲即天理、顺势而为、广结善缘、少即是多和颠覆创新。他对自己说,“金山就像是在盐碱地里种草。为什么不在台风口放风筝呢?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然而破碎了的信仰,如何重构?仅仅靠找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