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峰:新常态下的城镇化

日期:2015-01-24 浏览:1217 来源:品牌中国网

  第四个是大疏大密,这个城市发展不是一大片都是高密度,我们希望区域是集中在一定范围内,边缘很清楚,周围能够保持农田,保持原始的自然生态,有密有疏的地方。

  资源节约,这个是应用我们现在讲的低碳环保,用一些可持续的技术,包括太阳能,刚才提到的节水节电这些措施做一些生态的基础设施的资源节约。

  智慧管理,也有专家提到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也是新的信息技术、新的科技来改变城市管理和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基本上是这六大发展策略。

  这里很重要就是我们现在的立体城市和当时欧美那边刚才看的行走城市相比更多考虑在目前环境下,更多考虑环境,这里有很多指标,这些指标都被量化的指标,也给我们工作规划设计和建设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程序、流程和框架。还也一些工作的方法,怎么把这个城市落地。

  这个就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一个案例,我们在西安和咸阳之间国家级的新区就是西咸新区,鉴于机场和西安老城之间,它的总的建筑面积是500万平米,建筑用地是156.8公顷。这个地方原来规划是一个CBD,我们在立体城市规划之后加快,基本上代表是居住区,看到立体城市里面首先是一个混合生产和生活在一起的城市。

  这里我想除了介绍规划之外,我还非常想利用这个时间跟大家讨论几个问题,特别是咱们有地产班。其实老百姓可能觉得有意思,第一是大疏大密,刚才也提到我们有一些地方是保留农田,该建的地方高的建筑密度。其实在我们中国包括北京建筑密度非常低,平均容易率一点几,现在看到的建设是占地是非常多的,这个和香港对比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立体城市是用简单的例子来讲,假如说按容积率是三,同样的面积,我们的概念可以用圈来建设。第一条确实是节地,对很多当地的政府也是很受欢迎。用同样的土地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更多的活动。这是同样和香港比,香港好象人很多,实际上它是自己控制的,他真正的开发土地不到10%,红色区域是真正有开发的区域,绿色的区域都是郊野公园。你在香港一方面上班很方便。我记得以前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在香港一天可以做八件事,北京基本两件,上午一件,下午一件,效率是很不一样。

  刚才说的密里面包括了混合,大家在步行范围内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非常的方便。在规划之中也和公共交通结合起来,大家在20分钟之内就可以到达所有要去的地方。

  大家探讨的大疏大密方面,还有一个就是在北京一个街区到一个街区的时间不知道大家没有印象。我在上学的时候,基本上北京800米一个街道,后来400米一个街道,这是超级街区。现在超级街区是北京的一个问题,你想想比如说从一个街区街道到那边去,中间有街道直接走过去了,没有街道就绕一大圈,无论是车还是人都会造成这些问题。这些规划,这些理念我今天讲的也不是从一个经济或者是其他方面来讲,探讨的问题纯粹从一个建造城市空间,很多大家一提到现在城市病会想到就业等等。很多问题是我们自己来建造城市这条技术环节上还有很多可以改善的空间。这些规划目前在我们中国的很多规划局、规划院做出很多都是这样。立体城市很多时候第一件事所谓突破可能就是这个方面和我们主管部门进行磋商,改变这些现在目前的大的布局。

  这是小街坊与大街坊的对比,在西安我们在市中心的地方,商业地方小尺度这块,居住区那块比较大,也是结合我们中国的国情,在西方基本上住宅都不会有围墙。大家去上海都觉得老的上海很舒服,你去巴黎边上逛街,也很舒服。到北京来长安街,南方到北京来觉得街道都成了人类交通的一个障碍,感觉到不是一个方便人行走的地方。包括路的边上的商业这种尺度既不利于人的行走,也不利于商家。

  还有一在我们的立体城市建设当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很多我们对一些地块的管理,我们做的地产都很清楚,一个地块有容积率,有建筑密度、建筑高度这种限制,退界红线,这种限制好不好呢?这个就是典型的道理,这个是北京,都是要求有退界红线,建筑密度是多少米,你走在路上很不舒服。咱们通过商业50%,你做住宅呢?30%,这些概念就是刚才最早的刚才看到塔楼在一起的。这是我80年代读书的时候在清华学的,这些东西目前都已经固化成我们城市主管部门的一些概念。现在目前各个城市都在调查改控归这些东西,有时候从不敢动的红线一改像也利益输送等等,其实这些东西很早之前在我们脑海通过以前包括苏联对我们中国的影响,固化他一些不正确的概念。

  我们在开发过程当中也有一些方法论,整个中国的系统,包括我们现在目前一个城市大的规划到下边怎么落地。这是我们在操作当中怎么去做这个事情,从概念性规划到最后,这里需要做哪些设计需要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