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库咖啡:打造草根创业者的圣地

日期:2013-08-29 浏览:289 来源:品牌中国网

  近年来,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开遍一二线城市,北京中关村更是这一产业扎堆的地方。而在专门服务早期创业团队的孵化器中,车库咖啡无疑是最知名的一家。

  说起车库,就不得不谈谈这家咖啡馆的创始人苏菂。都说每个企业都带着创始人的气息,车库自然也不例外。初识苏菂是在2012年10月的一个傍晚,还记得那天他穿着印有“如来”二字的文化衫,略显疲惫地窝在沙发上跟朋友聊着天。后来才知道,他每天几乎都在不停地跟各个创业团队以及来访者沟通交流。一天忙碌下来自然十分疲惫。后来我发现,凡有苏老板在的地方,总是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听他朋友说,苏菂在做车库咖啡的早期也是十分困难的。朋友建议他像其他创业服务机构那样成立自己的投资基金,以便尽快找到好项目实现盈利。而他坚决地否定了。

  “要把车库做成草根创业者的圣地”

  车库咖啡在中关村的核心区域,面积大约800平方米。房租每月十几万,再加上人员工资和水电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这里的消费出奇地便宜,15元起价,很多创业者一杯咖啡一坐就是一整天,虽然每天看起来人山人海,可实际上翻台率不高,各项办公设施的租用也极其便宜,这怎么能实现盈利呢?还有,为什么车库在业内如此出名,人气如此之旺,为什么深受创业者信赖,为什么坚持不赚创业者的钱呢?

  在咖啡馆坐得够久之后,渐渐地跟苏老板也就熟络起来,这些迷惑也逐一解开来了。

  车库创业之前,苏菂是在纳斯达克的一家上市公司做战略投资总监。北京太大,太拥堵,往往一天只能看上一两个项目,高效率的沟通最多也只能见上三四个团队。在这期间,苏菂发现很多早期创业团队缺资金、缺人才、缺经验。资金的缺乏显得尤为突出,他接触的许多项目,起初都是为了节约成本在家里或地下室办公。如何能更多地帮到这些创业者,同时让投资人更快捷地找到好项目呢?打造一个创投对接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低廉的办公场所——这一想法从他的脑子里闪现了出来。

  上世纪三十年代,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租下了加州的一间车库,创立了惠普;上世纪七十年代,乔布斯的苹果诞生于车库,盖茨在车库里有了微软的雏形;上世纪末,Google两位创始人在租来的一间车库里开始搭建他们的互联网帝国……车库二字不仅代表着草根的廉价创业,更是创业者心中梦想与激情的代名词。车库咖啡由此而来,同时它也踏上了与创业者一同创业的道路。

  创业的道路上总是充满坎坷与崎岖。虽然苏菂有着帮助创业团队的满腔热情,可生存毕竟才是第一位。早期由于知名度不够,上座率不高,又坚持不成立天使基金投资优秀的创业团队,车库咖啡连续半年持续亏损。

  其实早在车库咖啡刚开张不久时,苏菂就在帮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创业团队和项目。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多年与互联网创业团队打交道的经验,他知道这个团队肯定能成功。而且再一询问,这个团队仅仅需要20万元的投资就可以继续运作了。在如此巨大的诱惑面前苏菂依然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他将其他投资机构介绍给了该团队。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团队在很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了盈利,且一年内收入已过千万。而这时的车库咖啡却依然处在无盈利的尴尬境地。此时的苏菂遭受到了各方的质疑。

  一次聊天中我问他,“最困难的时候是什么支撑着你继续前行呢?”他回答我说:“信念!”“你的信念是什么呢?”苏菂诚恳而又坚定地回答,“我要把车库做成草根创业者的圣地!”

  一个不以赚钱为最终目的的创业者往往能把事情做到最极致、最漂亮、最长久。从他那里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车库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却不成立一个自己的天使基金,为什么不像其他机构那样收取中介费。他说只有深入地跟各个创业团队沟通才能真正地帮到他们。而如何才能让大家信任呢?只有保持绝对的中立!中立才有公平,才会公正!

  工夫不负有心人。苦心经营一段时期后,车库的人气越来越旺。而这一新型模式也引起了市领导与中关村管委会的高度重视。2012年2月,中关村管委会授予车库咖啡“创新型孵化器”的官方牌匾,进驻这里的创业团队可以享受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同等优惠政策。各大媒体也开始关注这一新型模式,车库咖啡迅速蹿红新旧媒体。科技博客、地方媒体、央视,甚至德国的《明镜周刊》,都竞相发表对车库和苏菂的报道。

  不停地寻求更好的模式来帮助创业者

  有人形容,车库咖啡是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把互联网的社交模式移植到了线下,做成了创业者的实时交流社区。还有人说,“苏菂正扮演一个触媒式人物的角色。”根据《海星模式》一书中的定义,触媒是指分权式的开发性组织中,“亲手发起一个圈子,又全身而隐退幕后的人。”但苏菂本人并不急于把自己定位于某种模式,他总是在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寻求更好的模式来帮助创业者。

  早期的车库,几乎每个创业团队苏菂都会亲自去了解情况,然后拿起手机给他认为适合的投资人或者合作者打电话,帮助他们对接。咖啡馆里也经常看到他拍着肩膀把有合作机会的朋友介绍给彼此。这样的人工配对精确率固然更高,可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还是要靠其他方法让大家实现对接。后来车库定期有了沙龙会,通过微博将主题提前发布,感兴趣的朋友均可来参加。创业者在这样的活动中相互沟通学习,再碰撞出新的点子,有的甚至还合并为新的创业团队。现在的车库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创业服务团队,通过会员形式,进行专业、细致的帮扶,这也是苏菂的一个新探索。

  车库咖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成功了,朋友提议苏菂考虑开连锁店,以实现更好的盈利。苏再次否定了这一方案。他一心想把这唯一一家的车库做好,做到极致,不想急功近利地赚钱。而对于模仿他的其他机构,甚至直接打着车库招牌在其他城市开店的,苏菂也是乐呵呵地表示欢迎。他说,越多的机构来做,就能帮到越多的创业者,这是一件好事。而当一位朋友称赞他把车库做得十分出色时,他却谦逊地说,多亏朋友的帮助与大力支持。

  我们看到的是他确实通过资源整合,得到了各厂商的赞助,也让基金、银行、法律、技术等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车库坐班,为创业者提供免费咨询。后来听朋友说起才知道,那些支持他的厂商或个人当中,很多都是苏菂曾经不计回报大力帮助过的团队或个人。

  现在的苏菂依然热衷于给各个团队牵线搭桥。聊天过程中,他一边不停地查看微博,像猎鹰一般迅速捕捉各种有用信息,一边不间断地回答各种提问,还能不失时机地提出他的创意方案。每当人们夸赞他的点子时,他总会害羞地呵呵一笑。在更熟悉的朋友面前他甚至还会像小孩一样捂着脸说,“哎哟,说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在他的带领下,多个创业团队选择在车库“常驻”,并仍有新的团队不定期“入驻”。一年多来,车库咖啡已经促成十多个创业团队获得天使投资。更让他欣慰的是,大部分的创业团队已经具备了自我造血功能,不断有发展良好的创业者从车库搬进了自己的写字间。而车库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摸索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

  他时常会畅想,未来中国的某个伟大企业诞生于车库之中,还有许多优秀企业都源于车库创业。二十年后会有许多曾经的创业者再回到这里来,或是追忆曾经的青春,或是来看望他这个老友。然后他们再对着新一代的创业者讲述他们曾经的创业故事,一辈一辈地激励下去。这就是他梦想的“圣地”。

  ·链接

  车库咖啡于2011年4月开始营业,是一家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咖啡厅。它是一个为早期项目创业者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全开放式创新创业孵化服务空间的创业平台,为初创项目提供团队融合、商业计划完善、产品发布等多方位创业服务。它不仅提供免费的办公环境,还打造了草根创业孵化新模式,成为全国最为活跃的创业者聚集地。自它出现以来,又持续涌现出了一批运作模式新、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高、平台搭建好的新型的创业服务组织。由此,中关村示范区诞生了一种新型业态——创业服务业,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中关村创业服务体系。2013年1月,车库咖啡入选“2012中关村十大新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