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联:梦想照进现实

日期:2013-05-15 浏览:200 来源:品牌中国网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标准作为自主创新和推动信息技术大众化的载体,不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也牵涉到利益和市场的分配。在产业推广和市场应用方面如何加强,在自主标准上如何争取认同,需要国内民族企业达成共识,共同建立健康、良性的产业生态环境从而推动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在产业面临历史机遇的时期,闪联肩负着产业的历史使命,将中国的产业标准推向国际舞台。

  梦想照进现实

  回到家中,坐在沙发上,把掌上电脑中影音文件通过墙上巨大的荧幕和家中的音箱播放出来,或将电脑里的游戏搬出,在大屏幕上过关斩将。

  拥有闪联的数字家庭是奇妙的,这是一个电脑、电视和网络完全互联互通的世界,在这个家庭中,所有的电脑、电视、网络及电器,都可以无线联通,并忠实体现用户的意志。

  闪联成立之时,“闪联人”就怀有这样的理想。让数码相机、PDA、PC和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实现无线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交流将变得异常简单。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闪联人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08年7月28日,闪联标准工作组收到了从日内瓦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中央秘书处寄来的官方文件:“闪联批准成为国际标准”。

  至此,中国闪联标准正式成为全球3C协同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不仅填补了近年来我国3C产业在ISO国际标准方面的空白,更为提升我国信息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话语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准本身的价值与意义

  闪联通过国际标准这意味着什么?

  业内人清楚,甚至欢欣鼓舞:经过两年努力,我国3C领域“申请国际标准”之路得以贯通,闪联标准由此成为全球3C设备协同领域首个国际标准,也是中国在3C领域的首个国际标准。

  信息标准和不同于其他产业标准,其本身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在信息产业里面的发达国家主导信息产业发展有其模式:企业创新化、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和产业化。其中,标准国标化和产业化最难,两者是不相关连的。

  而一旦发达国家运用了标准,发展中国家就遇到了困境。

  其一,市场空间受限;

  其二,价值空间受限。

  具体而言,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占领了高端市场,然后从高端市场主导低端市场。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只能到中低端市场去竞争,让市场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

  发达国家有知识产权,价值空间很大,而发展中国家价值空间很小。在我国,加工业相对发达,但真正赚的钱不多。根本原因,信息产业受到发展模式的制约。目前,国家受到标准化发展模式的制约,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铁律。

  闪联国际标准推动产业发展未来

  2003年7月17日,在信息产业部科技司的大力推动下,以联想集团、TCL集团、长城集团、长虹集团、创维集团、海信集团、康佳集团、中和威八家企业发起、7家单位共同参与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标准工作组——闪联正式成立。

  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2006年3月,是在国家发改委、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国标委以及北京市政府的联合支持下,由闪联标准工作组的核心成员联想集团、TCL集团、长城集团、长虹集团、创维集团、海信集团、康佳集团、中和威八家国内主要的信息技术领先企业联合出资5200万元设立。它是国内第一家由企业自主出资,以推动闪联标准产业化为核心目标的公司化法人实体,是中国企业群体创新的成果,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对于成为国际标准,闪联公司总裁孙育宁明确表示,组织架构是闪联冲击国际标准成功的关键。

  “闪联能走到今天,除了厂商的共同努力、国家的支持以外,我们的治理架构是非常重要的保障。因为没有这个架构,走到某一天可能就会发生一些在其他标准组织里所发生的不和谐声音和现象,知识产权共享说不清楚,知识产权归属说不清楚,这批企业侵占了另一批企业的利益,说不清楚,这样对于标准的执行都有问题,所以这条道路,通过我们的设计,我们认为是到目前为止解决得比较彻底的问题。应该说这也是我们的经验,也是我们和国外企业在交流、合作,甚至在竞争里学到的非常宝贵的东西。

  这个标准最终通过成为国际标准,产业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几个关键事件的发生,首先是中国企业在未来3C协同技术和产业领域里取得了重要的话语权。第二点,有了这个技术标准以后,能够更好地规划我们产业发展的未来。

  在闪联技术标准最后一轮投票里,我们是大获全胜,总共参加的26个投票国家中,25个国家投了赞成票,只有一个国家投了反对票。”

  业内专家纷纷表示,闪联成功获得国际标准的产业化意义不是闪联本身,对国家其他的技术标准创新具有很大的意义:第一,技术标准是产业化,技术标准的本质,是市场竞争,技术产业信息标准需要市场来验证。第二,通过产业联盟,联合走创新的道路,克服产业化的壁垒是产业联盟。联合创新、联合开发、技术标准在国外的企业大量的应用,中国企业联合起来共同解决产业里的共性问题,闪联解决了产业后期的技术开发,这样减少了投资,加快了产业化进度,产业联盟的特点是企业主导,是市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组织,从而符合创新化机制,这也是国家多年摸索,发掘的规律。第三,技术标准要走国际化道路,通过国际组织的认可标准,与国际相关组织机构企业进行协商,利用全球的经验来共同推动标准产业化,这个过程是关键。闪联可以与国际相关组织合作,直接走国际化道路。

  “万里长征”第一步

  无论“闪联人”还是业内专家都清醒:闪联现在所有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马骏说,企业创新化、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和产业化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铁律,闪联已经突破了标准国际化的瓶颈,接下来就要向产业化的目标努力,而这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于欣丽说,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行业的标准之争,本质上就是利益之争,一个不能产业化的标准,即便技术上再先进,构架再完美,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从国外经验看,一个标准从提出到产业化至少需要十年的时间,闪联可谓任重而道远。

  孙育宁也坦言,目前中国每年产生上千件标准,最后真正被广泛使用的少之又少。相比于之前闪联从一个行业标准迈向国际标准的过程,我们觉得未来产业化的道路更加艰难。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风云变幻,金融资本和消费市场动荡,给全球的信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我国信息产业来讲,如何在保持我国信息产业规模优势的同时,增强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转型,提升竞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是必须抓紧研究、果断决策的重大问题。

  孙育宁表示,闪联成为国际标准之后产业化还会面临三道坎:

  第一道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矛盾。因为执行新标准意味着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好在我国企业高层对于企业的发展已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第二道坎:核心技术的积累和突破。众所周知,中国企业大而不强,处在信息技术领域产业链的终端,对于上游核心技术的掌握有限,所以制定了标准之后,获利的最终是否是中国企业……虽然在技术标准的知识产权上有我们的产业布局。

  第三道坎:技术和产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这也是产业共同面对的问题,虽然参与标准的企业都认为这个标准好,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国际标准并非强制性标准。

  “只有争取到消费者、占领了市场、得到了广泛普及和应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标准。”孙育宁说。

  ·链接

  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由闪联标准工作组的核心成员联想集团、长城集团、长虹集团、海信集团、康佳集团、中和威等八家国内主要的信息技术领军企业联合出资成立,致力于推进信息产品、消费电子和通信产品(3C)协同互联的高科技公司,国内第一家以推动闪联标准(闪联标准是源自中国的3C协同国际标准)产业化为核心目标的公司化法人实体。公司制定“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IGRS/闪联)”标准,入选“2011中关村十大创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