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中国品牌节开启品牌新时代

日期:2007-08-13 浏览:767 作者:品牌中国 来源:本站原创

天下互联董事长兼CEO张向宁在演讲

    2007年8月8日-9日,第四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于首届中国品牌节期间在北京隆重召开。高峰论坛包括七大分论坛,分别是中国品牌的奥运机遇和国际化路径、企业品牌战略中的风险控制与防范、千岛湖 • 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高峰论坛、千岛湖 • 中国自驾车旅游品牌颁奖典礼、媒体变革时代的品牌建设、品牌中国与企业社会责任、以国际品牌为镜 打造世界吉利。

    在分论坛---“媒体变革时代的品牌建设”中,天下互联董事长兼CEO张向宁先生做主题演讲,全文如下:

    我刚到会场就让主持人抓过来让我做演讲,我也是赶鸭子上架。

    天下互联替华谊兄弟演讲也有一定的道理。我的创业第一个公司也是兄弟公司,我做的万网,也是我和我哥哥做的,那个公司做的挺不错。实际上我从小就幻想做一个兄弟公司,因为小时候看莱曼兄弟,造飞机的。我小时候特别想造的飞机出来,而且自己还有个哥哥,所以幻想做兄弟公司。做万网的时候这个愿望达成了,后来觉得不够大,又做了一个天下互联,想把天下所有的兄弟姐妹联系在一起。

    我们公司到了南方说我们名字也挺有意思,他们互联和妇联不分,所以我比全国妇联主席还要大,我是天下妇联的董事长。

    在我们国家初期社会主义建设,这几十年当中,实际上品牌并不是特别的突出。因为那时候这个市场是一个求大于供的市场,所有的供应都是按需,甚至是配给来进行供应的。所以如果你能拿到一个产品的话,你已经就很不错了。如果你想买粮食,甚至还要拿粮票,你要买自行车也有票。直到市场变成买方市场,消费者变成上帝,消费者有了众多的选择,品牌才受到重视。因为这时候品牌意味着非常多的对于产品的差异化选择的可能性。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恰恰遇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改革开放若干年以来,使中国的用户第一次能够广泛的接触到全球性的商品服务。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印象。也就是说进口的东西,都是好的,国产的东西都是差的。这么一个总体的印象。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由于在整个国际社会当中,融入了到国际的大经济环境当中,中国的商品、产品开始走出去,我们在过去的20年当中,中国的政府一直倡导出口。所以中国最后成功的做到了全世界的生产基地,所谓的中国制造这样一个伟大的,或者是一个成功的历程。

    但在这个历程当中,由于中国主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在我们过去20多年当中,国家政策特殊强调要鼓励和侧重重点的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先导的产业。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们确实成功的做到了中国首先是国际收支平衡,也就是我们都记得在十年,甚至五年以前,中国的外汇依旧是非常的紧张。我们需要去购买,去采购全球的最先进,最好的技术,最好的商品,最好的工具、机械,这些中国经济非常紧缺的资源亟待发展。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成功用低价劳动力,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也换得了社会价值。但是产生了一个负面的作用,在国际上面也和中国人一样,形成了一个同样的认识,只要是有中国制造标志的产品,都意味着质量差,价格低,给了我们这么一个标签。   

    这样一个社会环境,走到我们这一代,是要变化的时候了,是要有所调整的时候了。从全球的产业形式上来讲,我们中国人是不是能够一直坚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变,然后能的获得在国际上的成功,我们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天天在上班,我们经常参加一些会议,我们的目标实际上很简单,只有一个,就是要致富。如果我们今天论坛改的名字,不是品牌建设的问题,而是致富的问题,我相信不止是三千个听众了,就得三十万听众了。

    我们国家的政策也好,经济发展目标也好,实际上很简单,就是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我们一旦富起来,就意味着我们不再是劳动成本低下的国家了吗?我们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们还有什么优势可言。所以如果说我们继续坚持以劳动型产业为自己国家的发展目标的话,那么实际上我们难以维持持久的富裕,持久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

    这种状况就意味着从中国制造发展成为中国创造。这个创造概念实际上非常的丰富,不仅仅意味着我们对于技术的创造,我们对于商业模式的创造,当然这两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对于我们自身理念的创造,以及对于品牌的,对于我们形象的创造能力。

    实际上品牌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对某种特征商品的一种印象。品牌是一个虚无的东西,是一个壳子。比如说一个著名的公司如果在顷刻间坍塌了,他所拥有的品牌也随之付诸东流。以前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很多朋友都知道像DEC公司,这个公司原来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计算机小型机的公司,结果被康柏公司收购了,后来就消失了。品牌是一种印象,是留在人们脑海中对于一种商品品质特征内涵的印象。这样一种东西,实际上对于我们企业来讲,现在开始越来越重视这样的东西,而且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我顺便要说到,既然刚才我们提到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刚刚在7月底的时候去西安参加中国第四届投资促进会议,在会议当中谈到产业转移的问题。中国产业转移的方向是什么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向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也讨论到所谓的劳动,实际上也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种劳动是体力劳动,一种劳动是脑力劳动。从过去的这300年,甚至4、500年的经济发展来看,体力劳动越来越不吃香,因为机械的出现,极大程度的取代了越来越多人力的体力劳动。你看农村,原来是用马、牛犁地,现在不用牛马,用拖拉机。所以体力劳动越来越被替代,而且替代体力劳力的这个机械是可以用资本购买的。

    但是目前的生产进一步发生转化,进一步转化到脑力劳动的方向上来,人的大脑仍旧是一个完美的机器。人的大脑恰恰很难被其他所取代,我们现在生产了电脑,但是电脑实际上比人脑还是差的很远、很多。你让电脑创意一个品牌,创意一个商业模式,甚至创意出一种新菜的做法,这都是不现实的。所以脑力劳动将来变成全球经济当中的最关键的生产力。在这种环境下,实际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人口非常众多。原先我们由于中国众多,给社会带来了非常高的社会成本,然后那时候我们批评毛主席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毛主席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的偏差,所以把我们中国变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看来我们的未来,全世界经济的未来,在于脑力劳动的创造力,对中国来讲,我们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脑力,最多的脑子,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些脑子训练成为,开发成为真正的脑力劳动的劳动者,或者说劳动的元素。怎么样让这些脑子能够充分的变成智慧产品生产的机器。这方面是我们怎么样提升教育的水平,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让更多的劳动者从体力劳动者转化为脑力劳动者,这就意味着我们能不能把握中国的未来,把握全球的未来。这些都和一个财富的创造过程是紧密相关的。

    回到我们的品牌问题上讲,在过去的这2、30年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我们引进很多的外资,包括FDI,国外的直接投资。这些投资进入了中国确实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它带来的也是海外的品牌,以及甚至对中国自身品牌的一种掩盖、侵略,甚至是打击毁灭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达能的案例,近期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往前发展,实际中国逐渐融入到全球的经济体系当中,中国的企业开始学会运用更多的全球性的资源,来开展自己的业务。

    我在这儿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说中国的乳品行业,我们都说蒙牛和伊利,已经稳稳站住中国市场。但是他们是在国际性投资公司帮助一下完成这个过程,而且也成功的到海外的资本市场上市。他们利用全球资本市场的支持,来完成中国自身品牌的建设,自身产品的升级,以及对市场的占有。

    另外一个例子是联想,联想公司收购了美国的IBM的PC事业部。但是这件事情联想恰恰用的是外国人的钱。也就是说我们一个中国的公司,用外国人的钱收购了一个外国人的企业。当然我这么说实际上和全球化这个概念可能是相悖的,因为现在有些公司真正是全球化的公司,你说它是中国的公司,还是美国的公司,这个说法不一定很严谨。但是我希望我这个说法能够让大家模糊的,或者说不严谨的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姑且认为联想是一个中国的公司,IBM仍然是一个美国人的公司。

    这样的一个过程的发生,实际上是非常深刻的。虽然联想收购IBM的PC事业部,现在意味着重大的压力,意味着现在并不一定这个收购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但是这个进程意味着我们中国人,中国的品牌真正在利用全球的资源走向全球的市场。

    在这种环境下,实际上我们中国人,如果你仍旧是的中国的公民,或者以前曾经是中国的公民,现在叫华人,就意味着我们真正为自己的国家也好,还是我们的民众也好,在创造财富。我们任何一个公司都能够理解,如果你仅仅有销售额不够的,你需要有的是利润,是纯利。对国家来讲也是这样的,我们仅仅有收入,仅仅有国民生产总值是不够的,我们中国需要有利润。利润来源于哪里呢?来源于我们知识产权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超额的利润。品牌就是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