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民:青海互助青稞酒品牌发展之路

日期:2008-10-02 浏览:1332 作者:张永真 来源:品牌中国网

    在9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开始大力度进行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模式已经蓬勃发展的情况下,作为青海还是偏远、落后的地方,互助的青稞酒,他的价格定位还要报请国家计划委、物价局核准,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90年代初期,当地政府积极引进投资,要在当地建一个大型的铝厂,但是这个铝厂规模很大,员工人数要达到5000、6000人,我们当地政府一部分领导和退休的老同志以及当地的群众坚决不答应,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这个理由一旦建在互助,这个就会涨到5毛以上,我们会吃不到鸡蛋。

    第二个理由,互助的青稞酒,会长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当时成了一片呼声,很可笑,但是这也是有好有坏,但是这是一个污染性的企业,保护了当地的环境,从当时的理念来说,因为害怕鸡蛋涨到5毛以上,青稞酒涨到百元以上,这是很可笑的。

    90年代,我们在很多快速消费品,特别是酒类产品,很多高端的产品不断涌现出来,我们提出要涨价的时候,物价局不允许我们涨价,当时我们说,在我们互助青稞酒发展40多年的厂子,储藏了上万吨,有的酒达到了40、50年,储藏了这么长时间的产品,到现在才卖到20块钱左右,甚至10几块钱,有点儿损害了品牌的形象。

    但是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涨价,当时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都没有拓展开来,我们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要买两箱酒要厂领导签字,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模式的蓬勃发展,这种模式很快进入了青海的大市场,青海是酒类消费的地方,人口不算多,土地很广,但是人均耗酒量位居人均第二,莫斯科是第一。

    这个大市场,一时之间成为了同类产品竞争的竟技场,这种情况下,互助青稞酒,马上感到了很大的危机,在市场竞争中,面对很多著名的大品牌大举进攻的时候,束手无策。

    这时候感到品牌带来的效应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市场经济模式启动了之后,很多品牌之后,对我们的产品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01年我进入这个企业,主要是担负起对改制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引进其他资本,将这个企业改造为资本多元化,向民营化发展的企业,这是政府当时定的一个思路,这个思路的实施,在当时来说,也艰难地执行了将近6、7年的时间,在07年的年底,我们才算是全面完成了改制,在这个过程中,互助青稞酒,实际上也在不断塑造自身的品牌。

    青稞酒有标志,但是没有说互助牌,我们也在中央电视台做了广告,也在路牌上也做了品牌的宣传,但是宣传上都没有互助牌!我们塑造了一个行业品牌,当时来说青稞酒只有我们一家,但是青稞是一个原料,我们没有注册,也不能注册,当我们把行业品牌都宣传起来的时候,青稞酒作为一个行业品牌都宣传起来的时候,很多小企业都蜂拥而起,这些小企业打着青稞酒的旗号,以更低的价位进入这个市场。

    我们的企业才醒悟到我们塑造了一个行业品牌,没有塑造一个“互助”牌青稞酒的品牌,这个树立品牌的形象是从03年开始的。我们对怎么走品牌之路基本有了一个定位,对我们库里存放的上万吨的,70、80年的产品怎么去定价,因为我们的产品在88年北京食品展览会上取得了金奖,我们的价格为什么这么低呢?因为大家都认为青稞酒是青藏高原人民生活中的必备品,很便宜!

    所以物价部门一直在严厉地控制我们价格。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彻底进入市场经济的运营模式,价格也放开了,我们不用向国家报批我们产品的价格,产品可以由我们自己定价了,我们对产品结构进行一个调整,从03年开始,新互助,新海拔!重塑青稞酒的品牌!

    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我们的营销人员本着把产品拿出去赊销给经销商,这就是他的任务,不懂得促销、营销、渠道、终端都不懂,我03年开始培训,渠道管理、终端管理、营销管理,怎么做渠道管理,怎么去管理终端,怎么做阵列等等……

    我们原来的经销商是所有人都可以,最后我们砍掉了一大批,原来我们的理念是把经销商当作我们的上帝,到了03年我们提出来,经销商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是我们靠着青稞酒发展的伙伴,我的上帝就是消费者,我们就是对消费者这个上帝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