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孙祁祥:全球化时代的“隔离”与“拥抱”

日期:2020-05-16 浏览:4695 来源:品牌联盟网

孙祁祥.jpg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孙祁祥

  品牌联盟网讯 由品牌联盟主办,金嗓子肠宝冠名,分众传媒、宾臣传媒、女友传媒集团、商界传媒集团媒体主办的“她力量 护中国”——2020中国品牌节女性论坛于5月16日在北京举办。受疫情影响,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直播形式。国家领导人、妇联领导、知名企业家、文体明星、知名学者等许多重量级嘉宾参与了此次活动,表彰女性的成就,赞颂女性的力量。

  2020中国品牌节女性论坛,原名品牌女性高峰论坛,是品牌联盟自2008年开始打造的品牌女性与女性品牌的双重价值展示平台,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活动旨在展现当代女性风采、剖析女性心路历程和弘扬时代女性精神,已经成为了品牌领域颇具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女性盛会。

孙祁祥海.jpg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以这样一个特殊的方式,参加品牌联盟一年一度的盛会。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当14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共和国对疑似携带瘟疫的船只及乘客采取40天的等待期,由此发明了““Quaranta Qiorni”(隔离)这一语词的时候,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这一词汇成为当下使用频次最高的词汇之一。

  当高科技席卷全球,人人都在试图使用越来越fancy的高科技产品的时候,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小小的口罩成为人类社会当下最紧俏的“战略必备物资”。

  当“昨天”互联网给了我们“天涯若比邻“的便利以后,人类自己通过微小的屏幕演绎出了“比邻若天涯”的场景时,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面的交谈、无拘束的拥抱,会成为人们的一种奢望。

  这些“没有想到”的震撼性在于:“隔离”,这一有悖于人类天性和经济增长的事物,发生在被哈佛大学著名学者桑德尔教授所称的“世界将成为不受各国边界限制的全球市场”、本质属性为“互联”的全球化时代!

  自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已具备大流行特征以来,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扩散,并迅速演变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在过去的两个多月中,全球每天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和死亡病例数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疫情的全球性暴发,不仅造成了重大的人身伤亡,而且对经济、社会、地缘政治、国际关系、世界秩序等各个方面都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场危机给人类留下了太多的伤痛和打击;也留下了太多的作业和问题,我对以下问题有一些观察与思考,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第一, 如果我们将镜头对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做一次扫描的话,可以说,新冠疫情只是人类所遭受的巨大灾难中的“又一个”而已。疫情终将过去,人类终将前行,这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得出的结论。

  遗忘是人类的天性,否则,“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呼喊,也就不会如此的“振聋发聩”。通常来说,人们在关注当下所发生事情的时候,会因为“感同身受”而更具“切肤之痛”,但实际上,如果回望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史上不乏许多类似今天,甚至比之更为悲惨的灾难事件。

  美国作家杰伊·罗伯特·纳什在其《最黑暗的时刻——世界灾难大全》一书中,记录了从上古时期至上世纪70年代,人类所发生的数千起灾难事件,惨不忍闻。那么,从70年代至今,又发生了多少让我们记忆犹新的大灾大难?实际上,纵观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历史,它一直就是在各种灾难事件不断发生、人类不断应对、不断战胜灾难事件的过程中曲折前行的。指出这一点,不是为了抚平和忘却当下的伤痛,而是为了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第二, 风险演化规律提示我们: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永远是与人类社会相伴相生的“基调”;这一规律还显示,近现代社会以来,由各类风险引发的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危机蔓延速度越来越快;;危机的交互影响越来越深;危机所造成的损失金额越来越大。

  自21世纪以来,人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升级。2020年“世界达沃斯经济论坛”对1000名全世界专家的问卷调查显示,今后10年间,将有涉及到经济、环境、地缘、社会、科技等五大领域的30项危险因素。其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水资源危机、自然灾害、生态系统损害、网络攻击、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故障、人为的环境灾难和传染病蔓延等,为影响力最大的十大全球性风险。

  可以肯定地说,此次新冠病毒绝不可能是人类所遭受的最后一次灾难。而人类未知的边界永远大于已知,对于传染病这类风险来说更是如此。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已有4个多月了,但许多东西仍是未解之谜,许多新出现的现象不断挑战人类的“常识”,突破人们认知的“底线”。这些都说明,人类对新型病毒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表明了“人类”与“冠状病毒”这样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非人类之间的“博弈”之艰难,因此,人类需做好长期准备。

  第三,通过对灾难的反思,积累经验,汲取教训,避免错误,这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重要秘籍;但如果不汲取教训、或者反思的“思维”和“视角”不对,由此所得出的结论也会大相径庭,对未来经济社会的继续前行将产生严重后果。

  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灾难事件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催化剂。中世纪发生的黑死病成为文艺复兴的直接导火索,催生了欧洲对医学、科技乃至艺术的重新认识;1666年的伦敦大火使英国成为现代财产保险制度的滥觞;二战结束后,为打破冷战局面,促进新国际秩序形成,以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为主要宗旨的联合国成立;曾被视为苏联强盛的国力象征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于1986年4月发生爆炸,其辐射量500倍于美国投放在日本的原子弹的特大核泄漏事故,此危机事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导火索之一。

  具体到中国来说,这场疫情的确是一场大考,它既显示出了我们的许多优势,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人们认真思考:比如说,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体系、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新媒体时代下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举国体制的特定目标和实施条件、混合所有制,特别是民营经济的未来发展、以问责为导向的干部考核机制、公民社会的法制化建设等。

  反思是必要的,但如果反思的“思维”和“视角”不对,由此所得出的经验教训也将大相径庭,对未来经济社会的继续前行必将产生不利的后果。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与理论依据,其趋势是不可改变的,但信息社会的全球化与工业社会的全球化在其基础、演进过程与实现方式上必然呈现出差异。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牢牢占据着世界经济舞台。但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日益遭到“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严峻挑战。此次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所造成的阻断和冲击,给经济全球化再次蒙上了阴影。一些人甚至认为:“新冠疫情是压垮经济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对经济全球化的担忧、质疑不断。

  我一直认为,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与理论依据,其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如果从历史性、周期性、人类天性、不确定性和互联性等五个维度来观察世界经济演进的历程,我们完全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绝非现代文明的产物,而是人类历史上从未中断持续进行的活动,人们完全没有必要为其戴上现代性的光环,然后再在后现代的反思中将其打破。

  但我们必须看到,21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是基于信息文明基础之上的,这是一个被人忽略的视角。与传统的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在资源的特性、资源配置的原则与方式、供需规律、经济增长、竞争与垄断、经济安全等方面存在诸多重要差异。建立在传统工业社会基础上的全球化必须做出各种改变和替代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才能使得全球化顺利推进。

  当然,我们不能不警惕当前国际上出现的“去中国化”、或与中国经济“脱钩”的言论及行为。对此,我有三点想法和建议:第一,战术上重视,认真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第二,如果是纯经济因素,相信并尊重经济规律的作用。第三,如果“去中国化”、“与中国经济脱钩”的鼓噪是西方一些少数政客凭借疫情打压中国,那就勇敢地面对吧。

  5000年的中国走过来了,1840年的中国走过来了,1949年的中国走过来了,1978年的中国走过来了。我相信,2020年的中国不可能走不过来。

  第五,新冠病毒以一种“惨烈的方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谛和精髓,真实、立体、客观地展示到了全人类的前面。具有风险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特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唯有携手应对,才能共同战胜疫情。

  新冠病毒暴发以来,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几乎无一幸免。病毒以一种惨烈、但“不失平等”的方式,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真谛和精髓,真实、立体、客观地展现到了全人类的前面,传递出一个朴素的道理,那就是:人类面对的是共同的病毒风险,人类具有维护自己生命健康的共同利益,人类承担着抗击疫情的共同责任。只要这个共同体有裂缝,病毒就能轻易撕开一个口子,并长驱直入,侵入到这个共同体的其他方面,由此损害全人类所有人的利益。

  今天,人类用“医学隔离”来“闷死”病毒,是希望用短暂的“分离”来换取长久的“互联”。中国人民用了巨大的牺牲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在促进抗疫的国际合作中,展现出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我们绝不希望看到国际社会之间的“隔离”和脱钩,因为如果那样,那将是病毒的胜利,人类的悲哀!

  没有人希望被隔离。但在关乎健康、生命的前提下,我们别无选择。正是这样一个看似违反人类天性的事物,有效隔绝了病毒的传播,在近十个世纪中发挥着守护人类生命健康的作用。此次中国和世界各国正反两方面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是阻断、控制这场重大疫情的重要法宝。

  每个人都希望尽快解除隔离,但“客观隔离”被拆除的时间,不仅取决于医疗技术,特别是疫苗的发明,更取决于人类自己的“主观态度”。

  如果人类能隔离恐惧、无知、愚昧、邪恶、偏见、傲慢、仇怨、憎恨;如果人类能拥抱科学、博爱、理性、理智、互信、互助、团结、合作;那么, “物理的隔离”就能尽快拆除,人类就能继续遵循着社会发展“否定之否定”的客观规律,在新型全球化时代继续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