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丰:女性的包容与成功

日期:2010-04-22 浏览:311 来源:品牌中国网

品牌联盟主席艾丰

     品牌中国网讯 4月22日,由全国妇联与品牌联盟联合主办的2010品牌中国 (女性)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主题为“品牌女性——和谐•创造•世界”,品牌中国网进行全程报道。图为:品牌联盟主席艾丰发表题为“女性的包容与成功”的演讲。

  艾丰:   

    大家看我的眼睛还有点湿润,杨佳讲的太感动了。刚才三位品牌女性都讲得非常好,非常精彩,非常感人,我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有一个毛病,在女人面前不敢说话,几十年了也没有改好。三位讲的这么好,我面对的都是女性,所以肯定讲不好,所以请大家包容。

  为什么要讲包容?我觉得这是我们现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做好事业和过好人生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说男人性格最有代表的特征是坚毅,那么女人性格最有代表的特征是什么?我们把母亲比作大地,大地的特点就是包容,包容山峰、河流,包容动物、植物,包容春夏秋冬,包容风雨雷电。所以形容男人叫硬汉,我看形容女人就不能叫硬女,应该叫淑女。

  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讲五点。第一点,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包容社会。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变化就是由一个排斥性的社会进入到一个包容性的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用的最多的词汇是“消灭、斗争、批判、打倒”,而今天我们用的最多的词汇是“团结、合作、共赢、和谐”。我认为中国这个包容的社会可能在世界上是顶尖的,起码在某些方面超过其他国家。比如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过去认为这是两个势不两立的死对头。但是今天我们“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包容在一个国家之内,这在世界上没有过。比如说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包容了不同的制度,像所有制、国有制、集体所有制和私有制。比如说我们认为资本和劳动也是根本对立的,但是今天我们不仅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吸引了外资来参与我们的建设,因而我们的劳动者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再比如过去认为穷人和富人是对立的,但是今天富人不再是打倒的对象,财产多少不是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民营企业家作为建设者是好的。过去的流行口号改了一个字,过去我们流行的口号是“杀富济贫”,现在的口号是“支富济贫”,这是中国历史的根本性变化。

  我们的文化也是很包容的,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但是五四运动被打倒的孔家现在是国学。西方的文化也引进来了,成为我们管理学的主题内容,在文艺舞台更是各种各样的的文化样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所以我认为,改革的成功显示了包容的力量,虽然我们不绝对的排斥,但是我们的社会从主导方面已经变成了包容,这一点我们应该认识的很清楚。

  第二点,包容是什么?包容的基础就是承认差别。为什么包容有这么大的力量,因为包容的特点就是从实际出发。而的实际是什么?世界、生活、社会的实际就是差别。世界有三个世界的差别,中国有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别,企业有大、中、小的差别,财富有富豪、中产阶级、穷人的差别,智商有高、中、低的差别,运气的差别就更多了。所以人们说,人的个性、命运用一句话来形容,再大的树上,或者是全世界的树都没有两个相同的树叶。这就是差别。

  如何对待差别?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反对差别,消灭差别,这是排斥性的思维,因为你和我不一样,我就要消灭你。第二种态度是承认差别、利用差别,这是包容性的思维。包容性思维的成功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交响乐,如果交响乐都是大鼓或者大号就没法听,都是小号也没法听,所以都是利用它们之间的差别来协调,就组成了非常动听的交响乐。所以承认差别、利用差别的典范就是交响乐,这个思想应该成为我们一切领域应该贯彻的思想。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类似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那是大同社会,这种大同世界和大同社会,我认为它的空想之处就在于它不承认差别,大家都一样。在我国的财富文化上也有反对差别的思想,就是孔子说的财富少了没有关系,大家拥有的不一样都是不行的,这也是反对差别的。在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体制当中,其实很大的弊端也是反对差别,就是大锅饭、铁饭碗,我在人民日报工作的时候发表过一个文章“大锅饭养懒汉”。

  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我认为就是承认了差别,利用了差别。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最重要的两句话:第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第二,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承认了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别,我们要赶上去。第二句话是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利用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大家都前进,大家不可能同步前进,是要有差别的。所以有了沿海、特区这样的领头羊,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带动起来了。所以小平的思想就是承认差别、利用差别的思想。

  我们现在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和谐社会,其实我们仍然面临着这两种思维。一种是把大家搞的一样才能和谐,第二种是我们承认差别、利用差别、协调差别来造就和谐。我认为第一条是唯心的路,第二条是唯物的路,第二条路可能会实现。

  第三点,建议包容性的成功观。我们每个人都追求人生的成功,但是怎么样认识和追求成功?中国有一句老话,我想了很多年,有志者事竟成。后来我发现这句话有鼓劲作用,但是有的时候也有泄劲的作用。为什么?因为我观察了社会,有志者事不成的比有志者事竟成的多。想当企业家的绝不是现在企业家的人数,想当科学家的也不是现在的人数,想当大官的也不少,但是在做成的比例上根据他的志可能是千万分之一,甚至这个比例还要大。

  为什么有志者事不成呢?我想了半天,可能我们对成功的认识有问题。我给成功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也不全,但是参考性的。“成功=机遇+拼搏”,没有机遇不能成功,没有拼搏不能成功,机遇是拼搏的可能性,机遇是成功的现实性,就是你不拼搏肯定不会成功,但是拼搏了,有了机遇成功才能变成现实。机遇又是什么?我认为是需求和可能的结合部。社会上有这种需求,你也可能满足这种需求,这对你来说就是机遇。社会上有这种需求,你不可能满足这种需求,那就不是你的机遇,可能是别人的机遇。还有一种,你自己有这种需求,社会也有这种可能,那也是机遇。如果你自己有这种需求,社会没有这种可能,那也不是机遇。所以我们研究机遇不要停留在字面上,要研究这两个东西的结合,就是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需求,个人的可能和社会的可能的结合部在哪里,找到了就找了机遇。我说的大家同意吗?

  艾丰:为什么她成功了,她做这件事情是社会需要的。社会不需要的,你做得再好人家也不认为你成功,因为社会不需要。所以我们研究机遇不是等运气,而是要研究社会的需求,然后我可能做什么,这样的机遇就可以把握。不能靠等运气,不能说这就是他的命。

  根据这个需求和可能性的结合部的理论,每个人的机遇,每个人机遇的好坏差别非常多。也就是说,成功的可能性和成功的途径、样式非常多。我觉得现在中国人,包括女性朋友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成功观太狭窄了,认为只有发大财、当大官、出大名、当大家才是成功。如果我发不了大财,当不了大官,出不了大名,当不了大家我就不成功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中国13亿人有多少人是成功的呢?可能不会超过5千万,至少有12亿5千万是不成功的。那么这个成功观就排斥了太多的人,使大家都不高兴。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年,我现在提倡另外一种成功观,因为我受的教育也是四大教育,我想想应该改改这个成功观。中间有人想改,但改到一半,我想把它改彻底点。改到一半的说法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它还有一个缺点,就是非得当状元。我想改的彻底一点,我希望大家能同意我的话。什么是成功?一个人适合什么,干了什么,就是成功。

  这不是我想出来的,是受我的小孩教育出来的。我有一个女儿,在街道上小学,街道有一个小女孩和我女儿一起上小学,她们放学回来去我家,我的女儿做一道题,她抄一道,她不爱动脑筋。我说你怎么抄啊,这样怎么能学到东西呢?她的脾气非常好,笑了笑接着抄。小学抄完了又抄初中,但是高中没有考上。因为她很皮实,性格开朗,不怕吃苦,她就找到了工作,在北京站的邮局分检信件。几年过去了,我的小孩考大学了,我看到那个小孩姚芳,她已经工作了3年了,穿的非常好,特别的高兴,在大街上走,一边走一边唱。当时我就想,她不成功吗?我觉得也很成功。她不愿意动脑筋,愿意干点什么活,也不在乎脸面,她也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好,活得很舒服。所以我对我的孩子说,你考不上大学我也不辅导你,我觉得像你的同学那样找工作也很好。

  我觉得人不愿意动脑筋,非要当科学家,进入到研究机关了,天天在那里和软禁差不多,因为你不愿意动脑筋。如果你不善于梳理人际关系,非要当领导,你自己受罪,别人也和你一样受罪。人活着干吗非要这样呢。我觉得我们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有一些人是当了母亲的,现在很多母亲就走了狭窄的成功观,说从小让他念书,要考重点学校,考重点大学,将来找好工作,要出人头地,所有的理想和压力都压到他的身上,把他压的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到最后成不成才还不知道。所以现在的家长和学长压榨学生的教育,我觉得是摧残人才的教育,其根本就在于我们狭隘的成功观。

  大家想想,咱们这么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