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绵绵:在海尔创业创新,永远年轻演讲实录

日期:2008-05-24 浏览:968 作者:吴娟 来源:品牌中国网


    
    下面我就这四个阶段给大家谈谈我的体会:
   
    第一个阶段,在海尔的创业阶段要名牌不要命。1984年12月,当时的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张瑞敏,也就是现在海尔集团的CEO,我踏上了海尔的创业之路,当时我是家电公司的一个项目引进办的主任,我当副厂长。1984年的海尔全年销售额348万元,亏空147万元。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阶段,家电市场供不应求,就是用纸糊一个冰箱也能卖的火热。一边是企业急需要扭亏,一边是市场供不应求,这个时候市场确实是很多人都难以抵挡的诱惑。但是海尔一起步就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道路,这个道路追求的不是有形的产量,而是无形的品牌,我们制定了海尔发展战略的名牌战略。
   
    根据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所以当时四十多家电冰箱生产设备之一,海尔有两点与众不同。
   
    1、海尔引进的生产设备是亚洲的第一条四星级电冰箱生产设备。
   
    2、海尔在引进设备的同时还引进了1942条各个标准和ISO的国际标准,那是1984年。引进了一流的生产设备,也引进了一流了国际标准。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一支匹配的一流的工人,当时作为副厂长的我,之前在学校当过老师,在工厂干过技术,在机关也干过管理。但是对冰箱的生产知之甚少,一个不懂冰箱生产的我,一群不懂中国冰箱设备的工人,立志要生产亚洲一流的四星级冰箱,这就是当时海尔的现状和目标之间真实而又巨大的落差。
   
    1984年我已经43岁了,但当时张瑞敏厂长那会儿要创新中国名牌的执著点燃了我创业的冲动,不懂冰箱制造我去请教国内的知名专家,不懂车间管理我去别的冰箱厂参观学习,不懂生产设备,公司决定让我带队直接到外国接受培训和学习。经过如饥似渴的一段培训之后,我带着学到的知识回到了工厂,面对刚刚开始学习生产四星级冰箱的工人,我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的教、反复的练,白天我教白班的工人操作工艺,晚上叫夜班工人接着上。现在回忆起我生命那一段时间真的是要名牌不要命的日子。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张厂长一开始就树立了追求卓越的精神,为了树立这样的意识,海尔砸掉了76台不合格的冰箱,当时在场的工人都一个一个流泪了,我亲手砸掉了一台我也流泪了,张瑞敏和我都带头扣除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那时一穷二的的底子,如果没有这种要名牌不要命的精神,如果没有海尔这种执著的精神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海尔获得了全国十大驰名商标,像茅台酒、凤凰自行车、中华烟等等,我们创业六年是家电行业唯一的一家,这是我第一次理解什么叫品牌,如何来创品牌。